下谷乡马夫阡:村庄焕新颜 居民日子甜

神农架融媒体中心(记者 吴冠宇 张燃)从靠山吃山到“借景生金”,这是马夫阡人的发展转型之路;

从“要我干”到“我要干”,这是马夫阡人的思想转变之路……

今年以来,下谷乡板桥河村马夫阡栉风沐雨,砥砺前进,积极发动群众“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”,坚持以群众身边、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,以特色民居带建设为试点,持续提升人居环境、增进民生福祉、增加居民收入,马夫阡居民的生活过得安乐且踏实。

捐出地来停车子

11月4日上午,在下谷乡板桥河村马夫阡,生态广场、停车场项目和庭院改造工程同步火热进行中,机器轰鸣,欢声一片,马夫阡人干劲十足。

“游客来了停车的地方都没有,只能吃个饭就走。”

“停车难的问题要是能解决,明年游客肯定会更多。”

……

今年10月初,板桥河村召开村级大会,村民们纷纷提议要修建停车场,解决旅游旺季游客停车难的问题。

停车场建在哪儿?建成什么样的?

村民们的意见很快得到了村委会和乡政府的反馈,由下谷乡乡政府统一规划,全面推进公共空间改造提升,打造路边小景,在公路沿线空闲地建设生态停车场两个,目前正在动工。

建设停车场需要占用村民们的土地,但停车场规划地也涉及未经营民宿及农家乐的村民群体,为此,板桥河村村委会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。

“等停车场建好,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,咱们村也能发展得越来越好。”

“可不能只看到眼前,停车场建好,以后孩子长大回家停车方便,亲戚来了也有地方停车。”

最后,马夫阡的村民们一一响应,捐出了自家的土地。

“同意把地捐出来,也是为我们马夫阡的子孙后代着想。”板桥河村村民向长银家里并没有经营民宿,但他还是率先将自家的4分地捐了出来。“马夫阡发展起来了,大家的日子自然会越过越红火。”向长银说。

停车场项目建设完成后,预计最多可同时容纳100余辆车停靠,将极大提升马夫阡旅游接待能力,为马夫阡特色民居带打造奠定良好基础。

齐心协力修院子

“马夫阡地处双神线重要节点,发展避暑度假、乡村旅游业优势明显,潜力无限。”下谷乡人武部部长雷衡介绍。

针对目前马夫阡民宿建设风格迥异,庭院氛围不浓、接待档次较低等现状,下谷乡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为契机,组织起专业规划人员、村“两委”成员、群众代表,通过实地勘察和讨论研究,决定由政府出资80%、村民出资20%,进行庭院改造,在马夫阡打造高质量特色民居带。

“我是第一户动工搞庭院改造的”,村民彭于友坐在自家刚完工不久的凉亭里,言语间满是憧憬,“花坛里我都栽了花,明年开花的时候游客就可以坐在这里喝茶看风景了。”

望着初具雏形的庭院,彭于友是越干越有劲头,亭子盖好没几天,他又把脚手架搭在了楼旁,准备进一步美化房屋立面。“我家民宿叫神农嘉苑,环境不好,咋好意思叫嘉苑。”彭于友打趣道。

对于庭院改造,有人大力支持,自然也会有人表示不理解。村民彭德树便对个人出资20%提出了质疑,乡里要搞建设,凭啥还要我出钱?

那段时间,下谷乡工作人员天天拿着规划图纸往彭德树家里跑,给他讲解政策,宣传“共同缔造”理念。

看着自家改造后的效果图,听着工作人员耐心地讲解,彭德树的思想也转了弯。

“乡里也是为咱着想,马夫阡建设好,环境面貌好了,吸引来的游客多了,生意才会红红火火”,彭德树的话语朴实无华,却掷地有声,“政府把我们当自家人,那还有啥好担心的?”如今走在马夫阡,每天都能看到彭德树在自家院子里忙碌的身影。

今年以来,下谷乡计划对马夫阡35户居民庭院进行美化,20户民宿进行改造升级,培育2家以上具有影响力、带动力的民宿,还将全面推进公共空间改造提升,铺设新引水管道、蓄水池,安装太阳能路灯,进一步完善饮水保障、电力供应、清洁能源、网络信息、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
村民贡献金点子

在马夫阡公路旁的半山坡上,孤零零耸立着一根十几米高的石柱,十分独特,关于石柱的神奇传说,也一直在马夫阡流传。

可问起石柱的来历,却没有一个人能讲得清楚。

板桥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彭于欣介绍,一次乡里正组织在马夫阡召开院坝会,了解村民们对特色民居带建设的意见,不知是谁提了一嘴石柱的故事,立马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。

“乡里也很支持我们的想法,一直在想办法考证石柱的来历,咨询民俗专家,计划围绕石柱来打造传说和特色文化。”彭于欣说。

石柱位于半山坡上,周围植被繁茂,想要靠近并不容易。村民们一拍即合,自发的用石头在路旁垒起了一条小路,便于游客参观游玩。

“马夫阡将通过试点打造,‘共同缔造’,全面实现试点村落人居环境‘生态美、环境优、乡风纯、居民乐、游客欢’的目标,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”雷衡说。

审核:张燃 昝林红 编发:蒋宁